| |||||||||||||||||||||
|
感觉、情感体验与决定情感是什么?通常认为,情感是对一个人重要的或关心的事物的感受或反应,其中感受是指愉悦与否。很多人熟知下面这个火车图(见《四个属灵的原则》手册),它用来说明“不要依赖感觉”。 而且,感觉并不可靠。即使对同样一件事,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感觉;甚至同一种感觉对不同的人含义也不同。我们又怎能说清楚随之而来的事情和感觉? 有人误以为“不要依赖感觉”就是“否认感觉”。其实感觉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诗篇》洋溢着情感;耶稣也会流泪(《约翰福音》11:35-36);《以弗所书》4:26承认生气是正常的情绪,它并没有说“不要生气,生气是罪过。”关键是你生气时的举动。当我和孩子要爆发争执时,我对他们说:“我知道你生气了,但你不能打人骂人。”我们既是基督徒,也是普通人。
以上内容摘自我于1979年所作的《与神对话》 在《马太福音》26:38-39,耶稣承认他的感觉,给我们作出了极好的示范, 他说:“叫这个杯离开我”。耶稣恳求不要让他受刑。耶稣明白他不仅仅要承受刑罚的痛苦还要替世人承担惩罚(他自己无罪)与父分开。同时,耶稣并没有不认父,他说:“愿你的意旨成全。”(《马太福音》26:42) John R.W. Stott 在《当代基督徒》The Contemporary Christian 第120页写道:
人有时不能完全认识自己的情感,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表达感觉,有一个好办法,是说 “我感到 _______ (情绪),因为 _______ (原因)。” 孩子懂得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就更容易理解他们的感受(参考《希伯来书》4:15-16)。培养对他人感受的反应能力有益于道德发展。当孩子感受到他人的喜悦和痛苦时,他让人好受时,会很振奋;他伤害到人时,会感到糟糕。 孩子感到沮丧自然要哭,不许他哭就是否定他的人性。我们要认同孩子的感受,对他说:“我知道你感到_______(情绪)因为_______(原因)。”按照问题的不同类型,你可能要支持、鼓励或确认孩子改善行为。我们将在 《对症下药的教养之道》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我怎样知道孩子的情感是否成熟?情感成熟度又不像生理发育那样有明确标准。关键是“平衡”。如果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感受,他就能做出恰当的反应。情感的成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他取决于处理生活挫折的体验。 孩子的行为取决于动机,但和我们一样,孩子也听从激情、欲望和其它可能强烈感染他们的情绪的驱使,有时甚至是反向驱使。 一天早晨,儿子刚醒来就发脾气,怪他妈妈没早点儿叫醒他,害他没时间做完家庭作业了。Hui Meng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头天晚上睡觉前,他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做作业,是他自己耽误了。没做完家庭作业是他自己的错。 我要他立即动手做作业而不是在那里大呼小叫浪费时间。但是他哭着说:“那我就没时间收拾书包了!”他一直哭着怪他妈妈。我告诉他如果他一直这样,会错过校车。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你不能改变过去,但你可以改变将来(参考《腓利门书》4:13-14)赶快做作业,做好了马上收书包。但他还是哭。 我明确告诉他,如果他错过了校车,我不会送他去学校,也不会给他的老师写信。他得自己向老师解释缺课的原因。最后,他没做作业也没收拾书包,不过他赶上了校车。 不久后,相似的情节又上演了。我提醒他,“过去的已经过去,你不能改变过去,但你可以改变将来。” 好在这次发脾气的时间很短,他做完作业,收拾了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我送他下楼上校车。我告诉他我很高兴他做对了,没让感觉控制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