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A层次——前习俗水平层次
这一层次的人(孩童)还不了解社会风俗和道德规范,因此称之为前习俗水平层次。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
|
|
|
A层次: 道德前习俗水平 |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阶段 |
第二阶段: 工具主义阶段 |
B层次: 道德习俗水平 |
第三阶段: 乖孩子阶段 |
第四阶段: 遵守法律与秩序阶段 |
C层次: 道德后习俗水平 |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阶段 |
第六阶段: 普世道德原则阶段 |
|
|
|
|
|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
劳伦斯•科尔伯格:一个行为是好是坏,取决于其后果,而非人们对其内涵价值的认识和评价。盲目服从权威、避免惩罚,就是对的。从不思考权威或惩罚所依据的道德规范。
(Duska, R. and Whelan, M., 1975)
总而言之,他们关心自我——“这样做(或不这样做)会惹麻烦吗?”好行为就是避免惩罚。
第一阶段的人对汉兹道德难题可能出现的反应
- 汉兹不该偷药,因为他会被捕坐牢。
- 汉兹应该偷药,如果他不去偷药,可能会挨太太骂。
注:每个阶段都可能会有相反的答案,而同一个答案在不同阶段也基于不同的理由。
第一阶段道德判断的局限性: 不管道德价值,只为避免惩罚,这样的行为准则是不健康的,尤其是遇上像阿道夫•希特勒这样的“坏”权威,这种行为准则就十分有害。
从1933年到1945年,纳粹士兵迫害犹太人及其他民族。这些士兵也是在执行命令,他们害怕惩罚或错误地崇拜他们的领袖。
另一个例子就是性暴力受害者不敢告发,因为对方是权威,已威胁如果告发就惩罚她。你如何运用她的道德判断能力(第一和第二阶段)鼓励她告发对方。
第二阶段:工具主义阶段
劳伦斯•科尔伯格:好行为意味着“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时也指能满足其他人的需求。”看待人际关系类似于商业谈判;原则是公平、互惠和对等。但他们只考虑物质利益,互惠就是投桃报李,“你帮我挠背,我也帮你挠背”,而不是忠诚、感激或公正。
总之,他们关注的是“我在其中算什么?”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已逐渐能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了。如果一种行为能令他满足他人需要或者属公平交换,就被判断为正确的行为。
第二阶段的人对汉兹道德难题可能出现的反应
- 汉兹应该偷药,治愈妻子,这样她就能为他做饭了。
- 那个医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研究治疗方法。汉兹偷药对他不公平。
第二阶段道德判断的局限性
汉兹用药医治妻子的需求和医生为自己的研究工作谋求利益的需求互相冲突。
这就好比现在盗版软件,一些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盗窃IT技术,侵害了这与软件研发者谋求利益的需求。
是不是所有的利益冲突都可以通过公平交易来解决?这种冲突一定要牺牲其中一方的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