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B层次——道德习俗水平层次
这一个层次的人遵从社会风俗和道德规范,因此称之为道德习俗水平层次。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
|
|
|
A层次: 道德前习俗水平 |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阶段 |
第二阶段: 工具主义阶段 |
B层次: 道德习俗水平 |
第三阶段: 乖孩子阶段 |
第四阶段: 遵守法律与秩序阶段 |
C层次: 道德后习俗水平 |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阶段 |
第六阶段: 普世道德原则阶段 |
|
|
|
|
|
第三阶段:乖孩子阶段
劳伦斯•科尔伯格:“良好的行为就是取悦或帮助他人,被人认可,合乎社会主流要求,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然’的行为。判断行为的思考角度,常常是‘这很重要’、‘能受到赞许’。”
(Duska, R. and Whelan, M., 1975)
总之,他们关注“人们会怎样看我?”渴望融入团体。正确的行为意味着能取悦人或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常以自我牺牲换取“受人赞赏”的心理愉悦。行为目的明确。
第三阶段的人对汉兹难题可能出现的反应
- 汉兹应该偷药,他可能会坐一阵子牢,但他的妻子会觉得他是好丈夫。
- 布朗警官应该报告他看到的事——汉兹形迹可疑,还从实验室跑了。因为,他的上司会喜欢。 [ 见汉兹难题 第二关 ]
- 布朗警官不该报告他看到的事,因为他的朋友汉兹会不高兴。
- 法官不该因为汉兹偷药而判他入狱,因为他是为了给妻子治病,动机是好的。 [ 见汉兹难题 第三关 ]
注: 每个阶段都可能会有相反的答案,而同一个答案在不同阶段也基于不同的理由。
第三阶段道德判断的局限性
- 一个人要担任不同的角色,不同团队的要求不同
如果汉兹和那个医生在同一个医药机构,他该怎么办?如果他偷药,家人会认为他是个好丈夫,但他可能再也无法面对单位同事。如果汉兹不偷药,他的家人可能会认为他无情无义。汉兹怎样解决角色要求冲突。
另一个“不同团队的要求不同”的例子就是,青少年会在他的同龄伙伴和长辈们的不同要求中挣扎徘徊:他要寻求哪方面的认可?
- 不同的人,角色不同
好丈夫汉兹应当去偷药治疗他的妻子。
但布朗是警官,他看到汉兹形迹可疑,逃离实验室,他也有自己的角色定位,难道他没有责任报告他所看到的事?
还有,法官的责任是主持正义。难道他的角色不要求他判汉兹入狱?
- 不履行角色义务
假如汉兹不爱妻子,不想偷药,那又怎样?
孝顺的儿女应当赡养贫穷的父母。但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赡养父母,却不这么做,该怎么办?是不是该立法 ( 如 《父母赡养法》) “强迫”儿女履行义务?
另一个问题:应该强迫那个医生半价卖药给汉兹吗?为什么?
第四阶段:遵守法律与秩序阶段
科尔伯格:正确的行为在于履行责任,尊重权威,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这个阶段的人努力适应社会,他们将社会当作一个由固定的角色、法律和权威组成的系统,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将引发社会混乱。
(Duska, R. and Whelan, M., 1975)
总之,他们的关注点已超越周围的群体而伸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维护法律和秩序。履行法律的义务高于对家庭、朋友或团体的忠诚,简而言之,法律高于一切。
第四阶段对汉兹难题可能出现的反应
- 汉兹身为丈夫,有责任救妻子,所以他应该去偷药。但偷窃是错误的,所以汉兹应该准备接受法律制裁。
- 偷窃是犯法的,法官应该判汉兹入狱,即使汉兹的妻子不久于人世也不能例外。如果法官不判汉兹入狱,其他人可能以为偷窃是正确的行为,就会引起社会混乱。
举例来说明道德判断第4阶段:校长发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带头破坏校规。这位校长便对他说:对不起,法不容情,我得照章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阶段道德判断的局限性
其他社会的规范与我们的不尽相同,为何我们只应接受我们的社会习俗和规范?我们的社会规范的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