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孩童教养中行为校正的评估行为校正理论假设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而且改正行为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再训练 —— 操控后果,塑造行为。强化称心行为行为校正优点在于,被强化的行为是可重复的。我们发现给予奖赏对培养孩子 独立生活 的技巧和习惯很有帮助,比如刷牙、洗澡和冲大便等等。不过,要注意不要造成孩子的“打工”心态 —— 他们拥有的都是挣来的。有时,我们给孩子礼物无需理由,或者,在“星星图表”还没填满时就给予奖赏,与孩子交流“恩惠”的意义 —— 神给了我们不配得的东西。 尽管基督徒在管教中运用奖赏,我还是质疑行为校正能否改变人的品质。行为校正术致力于改变人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他们内在的思想和感受,这是真正的改变吗?
只有神能造就我们,给我们全新的心态和行为,赋予我们新生命(《哥林多后书》5:17)请注意一些常用的奖赏办法并不能真的强化或校正行为。强化是在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想要的奖赏,这样可增加行为再现的可能性。因此,强化不是 ——
不理会不称心行为行为校正术也可用于改变不称心行为。强化的反面是不理会。不理会不称心行为,它就可能会消失。由于我们习惯于注意不良行为,想不理会是很难的。但是请记住,注意某种行为意味强化它。在基督徒教养中,对于不良行为并非视而不见。更恰当的选择是在不称心的行为出现时不予理会,事后同孩子交谈,指出其行为错误。我们发现“不理会”对平息爆发式情绪如哭闹、生气、发脾气等很有效。 惩罚不称心行为你也可以用 处罚 (如体罚责打)作为手段,减低不称心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棍棒在基督徒管教中有明确的地位。
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箴言》29:15a) 同时要注意,处罚不等于负强化。负强化是去掉不喜欢的事物(也就是疏导),而处罚是增加不喜欢的事物。而且,因为不称心的行为已发生,孩子不能借改变行为表现免除处罚。但他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避免负强化(也就是体验疏导)。 外在条件和内在选择有些父母可能会说他们的孩子对奖罚无动于衷。行为校正术的信徒可能会反驳说行为强化是有关联性的,而这些父母并没有发现孩子做事的真实动机。行为校正术试图说明,人的行为基于外部环境条件,将孩子行为的责任全部推到父母身上。它没有考虑到人是按照神的样子造出来的,有自己的自由意愿。你的孩子能够指引自己的行为 —— 无论向好的方向还是向坏方向。行为的起因和后果行为校正术关注后果而非起因。我们务必注意,起因先于行为而后果后于行为。我的小儿子两岁左右时,每天早晨一醒就哭。如果我采用行为校正的方法,我应该置之不理。但这样也许会使他更加恐慌。 我猜想,他可能是因为醒来时看到房间没人,感到害怕,才会哭闹。所以,每天早晨,我只要一听到他醒来的声音,就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冲进他的卧室,笑容灿烂地道声“早安”,开开心心地逗他玩。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不再哭了。 孩子行为不当,是因为内心不安还是因为桀骜不驯?如果我们分辨不清,就可能用错了管教办法。 |
|